查看原文
其他

观察|国际油价5次暴跌,都与TA有关?

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2021-11-20

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式蔓延,叠加沙特和俄罗斯主导的“维也纳联盟”破裂,引发了原油价格暴跌。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,国际油价跌幅超过40%,实属历史罕见。如“过山车”般俯冲直下的原油价格,几乎将所有人都“打懵了”。

资料来源:Wind

有一些分析文章认为此次油价暴跌是“阴谋论”“金融战”“地缘博弈论”……越是众说纷纭,越想知道事情的真相。那么,油价暴跌到底缘由为何?回顾以往几次油价暴跌的历史,或许能为我们找到答案。

20世纪80年代以来5次油价暴跌




20世纪80年代以来,国际油价曾出现过4次暴跌。

第一次发生在1985~1986年

20世纪70年代,受1973年石油禁运、1979年伊朗革命事件等影响,国际油价快速飙升,刺激了北海与阿拉斯加油田的开采热潮,欧佩克成员国也趁势提高产能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西方世界陷入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,经济增速大幅下降,石油需求呈负增长。为保油价,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决定“限产保价”。但此举导致欧佩克市场份额下降,从1979年的47.8%下降至1985年的30.1%。其他欧佩克国家暗中增产,大幅挤压沙特在全球的市场份额。

在1985年底,沙特决定不再限制产量,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从1985年11月的31.75美元/桶下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/桶,降幅达70%。

第二次发生在1997~1998年

1997年7月初,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,并波及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韩国和中国等,导致亚洲多国经济受到重创。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(WTI)油价从11月起迅速走低,从21美元/桶下降至1998年12月的不足11美元/桶,跌近50%。

第三次发生在2008~2009年

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次贷危机,造成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新一轮金融危机,油价从2008年中的最高价147美元/桶跌至年底最低30.3美元/桶。

第四次发生在2014~2016年

受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影响,全球油气供应剧增,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坚持不减产。叠加石油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,2014年全球石油市场陷入严重失衡,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从2014年的平均93.2美元/桶,跌至2016年初最低的26.2美元/桶,跌70%以上。

第五次当下正在发生

2020年3月,油价在一周内下跌超40%。

能源战略专家陈卫东认为:“回顾前四次油价暴跌事件,1986年和2014年两次下跌的主因是富余产能;1997年和2008年两次下跌的主因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足。唯有这一次,是需求和供给两相夹击造成的。


机动生产影响着油价变动




从前四次油价暴跌的历史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,沙特作为“机动生产商”作用发挥得最充分的是1985~1986年事件。当时,沙特的石油产量从1985年的360万桶/日,上升至1986年的520万桶/日其实,这一背景要从5年前说起。

1980年,石油价格达到了36.8美元/桶的高水平,这主要是由于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伊朗石油产量下降,以及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导致伊朗、伊拉克石油产量双降造成的。这期间,沙特一直保持着着1000万桶/日的产量水平,以抑制油价过快上涨,“机动生产者”的作用发挥得相当充分。

但是,1981年起,事情出现了反转,由于美欧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,导致石油需求锐减,加上苏联1980~1984年的石油年产量已达到创纪录的6亿吨以上(1200万桶/日),与欧佩克产油国大打“价格战”,到1985年,油价已降至27.6美元/桶。

这期间,为保护价格,沙特联合欧佩克其他成员国,采取“限产保价”政策,结果是其产量水平从1980年的1030万桶/日,萎缩到1985年的360万桶/日,减产幅度接近70%。到1985年,沙特认为继续采取价格保护措施已经没有意义了,于是放弃“机动生产者”角色,决定增产,结果导致油价大跌。这次下跌之后,油价低迷的状态一直未有改观,1998年底,油价再次出现暴跌。之后,特别是新世纪以来,油价进入上升通道。

而与1985~1986年油价暴跌事件相似的就是2014~2016年了,沙特拒绝“限产保价”的惯性做法,决定维持产量保市场份额。沙特石油产量从2014年的1150万桶/日上升至2016年的1240万桶/日,净增90万桶。

从沙特历次“机动生产者”角色发挥,特别是在2016年12月为挽救极端低迷的石油市场,以极大勇气和毅力与俄罗斯达成“维也纳联盟”;此后3年一直在超额执行限产配额,以及2015年和2020年沙特两次放弃限产保价、决定增产保市场份额的情况看,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然十分显著,沙特的“石油权力”仍然很大。这可能与相当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结论相反。


增产还是减产?利益说了算




在“维也纳联盟”期间,沙特最高执行到位率高达配额的130%。沙特超额执行减产协议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。其作为欧佩克领头羊作用从而得以显现,历史上,其产量变化多次超出其允诺的产量配额。

沙特的石油产量变化并非与欧佩克组织协调一致。确切地说,沙特是基于其国家计划对产量进行调整,而非基于欧佩克整体情况的考量做出决定。阿拉伯产油国内部的矛盾、阿拉伯和非阿拉伯产油国之间的矛盾,使得欧佩克难以形成合力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,依然是沙特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,决定增产还是减产的首要因素。

权力是世界石油体系的核心,而世界石油体系实际上是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。

沙特的石油权力来自3部分

❶ 通过“石油换安全”战略,在国家安全上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捆绑在一起,有了美国的安全保护伞,沙特在大幅增、减产方面就无后顾之忧,不必担心其他大国在安全上的威胁;

 为“石油美元”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,如果缺少沙特石油这一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的规模效益,以及缺少沙特将石油收入盈余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示范作用,“石油美元”体系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;

❸ 沙特超低的石油生产成本,使得其在历次“价格战”中比其他产油国更具“韧性”。





3月中旬,沙特向欧洲释放一波原油,并承诺向欧洲炼油厂供应的原油数量将是平常的3倍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包括荷兰皇家壳牌、BP、道达尔、奥地利油气集团(OMV)、西班牙雷普索尔和Cepsa SA公司在内的欧洲炼油商,从沙特阿美公司获得的原油配售额度都远高于正常水平。欧洲炼厂获得的额外供应在25%到200%之间。

随后,沙特政府又表示,沙特计划在4月和5月进一步大幅提升石油出口量达到每日出口量超过1000万桶的新纪录。这将比之前的计划再提升25万桶。

从这些消息可以看出,沙特的“来势汹汹”让国际油价暴跌大戏愈演愈烈。沙特政府表示,还将涉足天然气和石化产品,看起来已为油价“持久战”做好充足准备。

归根到底,就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供给侧而言,沙特拥有无与伦比的“石油权力”,这或许是其有勇气与俄罗斯开打价格战、“持久战”,且有决心抵抗油价暴跌的“真相”


●百日行动|冬奥会需要氢能?我们准备好了!

●今天,我们陪你重启!

●十年如一日,总有人视TA如生命


作者 陆如泉

图片  视觉中国 中国石化新闻图片网

编辑  马明轩 魏佳琪

点这里,我就知道你“在看”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